本系活動
學生活動
中文系每年定期為同學舉辦不同的學術活動,以期同學從不同面向拓闊眼界、豐富學習經驗。活動包括文化考察、國際交流、創意寫作、社區服務等等,部分活動更邀請本地中學學生參與。以下為各項活動簡介,詳細資料請參閱本系的「浸大中文社區教育電子平台」。
學術交流及考察團中文系本科生交換計畫
為了鼓勵同學與外地學生作學術和文化交流,本系的本科生交換生計畫提供各種機會予本科同學到海內外大學交流一學期。過往,同學曾到首都師範大學(北京)、復旦大學(上海)、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利茲大學(英國)等大學作學習交流。
長沙文化考察團
自2012年始,本系於每年十二月定期與湖南大學嶽麓書院舉辦為期兩週的長沙文化考察活動,讓同學到長沙、鳳凰古城及岳陽樓等地考察,親歷湖湘文化及楚漢文明,同時參與由湖南大學舉辦的文化講座,加深對經學文化、地域文學的了解。
岳麓書院
鳳凰古城
岳陽樓
服務學習計畫(一) 「中國文學教學工作坊」
為了讓同學率先體驗中學中國語文科的教育工作,本系於2018年首次與中學合作舉辦中國文學教學工作坊,在本系老師的指導下,中文系同學就著本地高中「中國語文」十二篇指定文言文教材撰寫課堂教案,並在教學工作坊中擔任導師,以小組形式帶領中四同學研讀唐詩宋詞。
教學工作坊於2018年11月26日假屯門聖公會聖西門呂明才中學舉行。是次活動得到浸大服務學習研究基金及孔憲紹慈善基金贊助。
活動完滿結束後,浸大中文系及屯門聖公會聖西門呂明才中學師生拍攝大合照留念。
服務學習計畫(二) 「初中非華語學童語文工作坊」
「初中非華語學童語文工作坊」由本系同學擔任小老師,透過講授香港文化、中國節慶等主題,向本地初中非華語學童提供交流學習的機會,並進一步提升其運用中文的能力。此外,藉著語文工作坊的教學準備和服務機會,創建教學平台予本系本科同學,讓他們得以裝備自己,應付未來工作所需;並培養本科同學的公民責任感和樂於助人之心,以回應大學和社會所求。首屆工作坊己定2019年4月13日假浸大逸夫校園舉行,12間中學參加,一共有37位初中學生在浸大中文系同學的帶領下,學習中國文化、香港本土文化。
暑期工作實習計畫
為幫助同學發展個人興趣及汲取社會經驗,本系於二零零三年開始推行「活動學習計畫」,資助同學在不同機構作短期實習,例如順利天主教中學、明報月刊、香港電台;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等,使同學在專業學科外得到均衡鍛鍊,達致「全人教育」目標。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在大專院校的人文學科中佔重要角色,我們一直以致力培育學生有良好的中國文化修養為長遠目標。過往數年,申請入讀本系的學生,質素日有提升,在學習的各階段裡,他們在語文能力和對創作及研究的興趣等方面都有令人滿意的表現,成績已為學界所肯定。近年最受各方注目的,是本系學生在各項文學創作活動中的突出表現。根據統計,自1998至2018的二十年間,本系學生在本港以至全球各公開文學創作比賽中共獲得獎項超過二百項。而最重要的,是在他們之間已建立起來並已傳承著的一種學習傳統,感染及鼓舞了其他的、新來的同學, 由創作帶出一種學習的人生的態度,且勇於進行各方面的嘗試,曾出版了三年的文學雜誌《仙人掌》便是他們的努力成果。
近來香港有不少中學邀請本系學生課餘為他們主持寫作坊,參與創作講座計畫,輔導中學生的中文寫作,他們對本系學生的表現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反應越來越熱烈。有見及此,為了提高中學生文學寫作的興趣,也為了不使這類分散而過多的活動影響我們學生對課業的專注,本系遂決定主辦「中學生中文文學寫作坊」,一來可讓輔導活動得以集中地進行,二來也可使各中學同學有互相交流的機會。活動一般分為演講及小組討論兩部分,延請海內外作家分享及講授創作經驗,致力在青少年群體中推動中國文學研究和文學創作風氣。該活動自2001年舉辦以來,已經有超過100間中學和將近二千餘名學生參與,反應熱烈,成為本系與本港中學生溝通的重要橋樑。
中文文學寫作坊於每年十一月下旬舉行,詳請請參閱每年張貼在中文系佈告板上的海報。
為拓展本系同學的國際視野,本系自2018年起與日本近畿大學國際學部合作舉辦本科生研討會及工作坊,為港日兩地師生提供學術及文化交流的平台,讓本地同學與海外學生得以討論亞洲文學、文化及藝術等方面的異同,從而反思自身文化在亞洲以至國際間的定位以及所面對的挑戰。
本系與近大國際學部於2018年11月23至24日假浸大善衡校園舉辦第一屆工作坊,兩校師生在會後拍照留影。
璞社於2002年由本系鄺健行老師創立,以推動古典詩歌的創作和研讀為目的。璞社詩友除了本系師生外,也有來自本地大學、社區的各方詩歌愛好者。自2004年始,中文系與璞社不定期舉辦「有風傳雅韻」古典詩歌朗誦會,邀請城中詩人、 大專學者、中學生等吟誦個人或名家作品,藉此推進寫作和研讀古典詩歌的風氣。 詳情請參閱「浸大中文社區教育電子平台」。
璞社成立小引
今士趨新,世風慕遠;塵沙固有,金玉方傳。於是本具晶瑩,因時論而或見忽;橫來淺薄,藉下士而遂推尊。觀乎詩壇風息、騷客吟微,可知一二。惟事非必然,例常有外。偶或學遵古昔,重風雅之溫柔;興入幽微,求芝蘭之芳澤者;亦可得而見焉。去歲承乏「韻文習作」一科,學子凡十五人;頗能虛心受教,叉手試吟。誦歷代之篇章,初循正軌;采四時之物色,婉喻中懷。覓句謀篇,調聲選韻。余甚嘉之。所謂可得而見者,豈非是耶?課程既畢,諸子進陳:僉以途徑始明,興趣方盛。竊擬眾效古而結社,月命題以賦詩;邀師長作點評,集同窗共討論。但冀所習無荒,進而不已;所為合義,持之有恆。余聞而愈嘉焉。獨念學游西海,故步徒羨乎邯鄲;景近虞淵,壯年猶遜於之武。無良工切磨之方,缺前修推敲之識。以此慚慮耳。既而同學又以命名相商,余謂諸生美質倘琢,精光自映;璞玉為比,社名近實。 諸生謙而受言,遂同定名為璞社也。公元二零零二年九月。
鄺健行